目前,开发人员发现动态加载应用模块是在运行期间再配置系统以改变或扩展其功能的最有效方式。开发人员不能 在运行前静态配置许多 DSP 系统,其原因在于执行操作的实时要求。但是,动态加载允许系统根据需要进行自身的再配置。举例而言,支持多个调制解调器协议的基站系统可使用动态加载,从而为目前的服务请求进行适当的自身再配置。我们不妨再举另一个例子,即把基于Web的内容下载到无线手持终端中。我们不能链接一个静态的程序图像,让它支持用户可能选择的所有潜在Web浏览路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动态加载在用户需要时下载某功能所需的支持。这种运行时的灵活性使动态加载成为可再配置 DSP 系统的关键技术。
升压电感动态加载在台式机领域很常见,用户常用它从各自独立的可升级模块来进行应用汇编。但是,开发人员过去在DSP系统中不怎么使用动态加载技术,因为过去它们通常都是带有实时确定要求的单一应用。
其他技术的沉没
开发人员也已尝试过采用静态技术进行再配置,但上述技术与动态加载相比较少成功,其中之一就是构建了多个程序图像,每个图像都带有不同的算法集合。当开发人员在运行时可以确定实际的配置时,就可以下载适当的图像。在带宽有限的无线链接情况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下载完整的应用,而且如果开发人员必须通过重复下载完整的图像才能在运行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再配置的话,那么就会中断系统的使用。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种方法要求在构建应用可能需要的所有图像之前须提前进行全面了解。
在具有多种独立功能差异的系统中,开发人员必须构建的图像数量也呈组合式增长。随着系统和软件应用变得越发复杂,最终也不可能预先确定所有潜在要求,因此这种方法也就不再可行了。
开发人员还推出了叠加技术,可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这种方法,备用代码或数据处于相同的存储器空间中。当模块在运行时被写入该空间并叠加原先的模块时,就会进行再配置。这种方法减少了加载时间,并且进行再配置也不必中断应用。如果开发人员可限制系统仅从一个系列选择中做出一种选择,那么系统电感生产就可相当有效地采用叠加的方法了。但如果系统要求多种选择,那么为每个叠加都预先确定存储器分配就不大可能现实了。这种情况可能会要求构建多个叠加图像,每个图像针对一个可能的存储器进行绑定。这种方法也再次带来了图像数量组合增长的问题。
动态加载的优势
动态加载将模块与系统物理存储器的绑定延迟到运行时再进行,这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代码可运行于不同的系统设置上,从而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可重复使用性。在大多数嵌入式系统中,片上存储器非常珍贵,系统必须对其进行高效利用,但确定系统的哪部分应驻留于片上存储器中可能在开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动态加载允许开发人员推迟到运行时再做出决定,这时他们可采用实时条件来确定在给定时间中哪种算法应驻留于存储器。开发人员可根据需要重复地替代或交换算法,这对应用持续使用的影响也较小。在新型的无线系统中,多通道应用可根据需要交换编解码器算法,而无线个人通信装置可从远程服务器下载 DSP 内容。
动态加载也使系统的升级变得更为方便。升级时开发人员通常必须得写整个系统,其中包括宝贵的用户与配置数据。但利用动态加载,他们可将升级限制在系统的一个或更多部分,如某种算法或某个数据表格。此外,动态模块升级还仅取决于基础系统提供的功能API(应用编程接口);而非取决于基础系统的静态地址。这意味着,一个动态模块可支持多个产品版本,只要所有版本提供的API相同即可。
表1总结了DSP系统再配置的关键问题。显示了动态加载与叠加及静态加载属性之间的比较。正如该表所示,与静态图像及叠加相比,动态加载在基于DSP系统的再配置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我们接下来将根据 TI 的 TMS320 DSP 讨论动扁平型电感态加载的组件及其工作的方式,不过根据实施不同,具体细节也有所不同。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供电原理介绍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是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由成千上万个完全相同的可编程逻辑单元组成,周围是输入/输出单元构成的外设。制造完成后,FPGA可以在工作现场编程,以便实现特定的设计功能。典型设计工作
聚类分析在高保真彩色印刷分色中的应用引言印刷的主要作用是将原稿进行忠实复制,但是,由于各输 入、输出以及显示设备的颜色特性各不相同,所以,颜色的再 现处理是比较复杂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数字 化,彻
基于处理器STR912FW44X6条码技术的测量系统 引言利用条码技术进行精密测量的典型仪器是1990年Leica公司开发成功的数字水准仪NA2000,这种光电一体化的新型仪器,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简单、读数直观,能自动计算高差、高程,自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