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l展示印刷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被相关博物馆收藏不是最终目的,将 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并加以展示,表达公众 在文化上的期望,服务社会,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 可持续发展,并由此得到更好地保护才是博物馆更 为关注的。博物馆拥有很好的展示平台保证将馆 藏藏品展示出来。如:中国印刷博物馆举办的“中 华印刷之光”巡回展览,以“东法西传,西法东渐, 海纳百川。和谐发展”为原则,用历代有代表性的 彩陶、甲骨文等文字载体和868年刻印的《金刚 经》、济南刘家针铺的商标广告牌、朱墨双印《金刚 经注》等印刷品,并配合多块以文字和图片为内容 的展板,向国内外的观众阐明了中国古代印刷源 流,发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 技术三个里程碑。精心的设计、出色的布展为所有 观众奉上了源远流长的印刷文化。尤其是专业人 员对印刷史及印刷知识的精彩讲解,吸引了众多观 众驻足停留并深深地被震撼。
(六)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技艺方面的 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 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 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保存它、弘 扬它,必须由人来传承,使其不断延续,因此,博物 馆在展陈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 让“静”的东西“动”起来。比如:中国印刷博物馆 举办的“中华印刷之光”巡回展览过程中,在展出 物质印刷文化遗产的同时,设立了雕版印刷术的工 艺过程展示区域,请雕版、印刷等工序的传承人进 行现场表演,让“静”的非物质印刷文化遗产“动” 了起来,使国内外的观众亲眼目睹了雕版印刷术的 工艺过程,领略了中国印刷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七)博物馆在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教育作用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人人都有 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参与率越高,文化遗产的 生命力才越旺盛。这就是需要建立文化遗产与公 众之间的感情关系,保障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知情 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博物馆除了具有专长传播知 识、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 用之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教育作用也不可忽视。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例,中国印刷博物馆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印刷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数字技术馆和机械设备馆的陈列展览,充分发挥和发掘了印刷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印刷文化的发展史,把最辉煌、最独特的印刷文化呈现出来,同时,在源头古代馆又设立了木雕版操作演示区,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有关印刷史知识及其丰富内涵,从而增加对祖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认知和热爱,增加保护印刷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
2005年10月,江苏省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对 外试开放。开放期间,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收藏的 《全唐诗》初刻初印本一套共120本与世人见面。 此书被誉为清代扬州雕版印刷极盛时期标志,是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从校 补、缮写到雕版、印刷、装帧,无不精益求精,是扬州 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图书刊刻活动。 展出期间,观众兴趣盎然,不仅认识了我国的印刷 物质文化遗产,也唤起了保护印刷文化遗产、守护 民族精神家园的意识。
博物馆除陈列展览外,还以各种方式加大宣传 教育力度,营造保护印刷文化遗产的氛围。比如: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及“6.12文化遗产日”,中 国印刷博物馆广泛开展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 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印刷文化遗产蕴 涵的丰富价值,提高公众对印刷文化遗产保护重要 性的认识,引导公众参与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所有这些举 措,都无疑架起了印刷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桥 梁,增强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了全社 会关心、爱护并参与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因 此,印刷博物馆在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十分突出。
总之,博物馆承载、维护和传承印刷文化遗产的记忆,彰显印刷文化遗产的特色。通过博物馆这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们走近印刷文化遗产,热爱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印刷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承担着历史赋予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LM5117咋个用呢?有用过LM5117的朋友么?
此帖出自电源技术论坛
yuxiaobo0228发表于2016-7-2519:54怎么使用lm5117做经典的降压电路希望给个电路图十分感谢
LM5117的datasheet上面就有,可以
锂电池供电各位见多识广的大神,请赐教:
移动冰箱有没有用锂电池供电的?
电热水壶有没有用锂电池供电的?
电磁炉有没有用锂电池供电的?
无刷电机供电采用锂电池有没有问题?比如浪涌电流,可靠性
三维条码印刷与识别技术研究引言条码技术自出现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其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速度,为管理的科学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条码应用技术的推广,人们对条码的信息密度、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