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是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物,纵观印刷媒介发展史,实则是技术发展和文化变迁史。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文化的融汇同样成为新世纪人类文化整合的重要部分。技术发展催生了媒介形态的变化,新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背后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媒介形态是阅读存在的基础,每一种媒介决定了每一种社会文化。
(一) 技术发展与印刷媒介的变迁
印刷媒介是通过印刷复制手段在纸张上传播文字信息的传播媒介,其形态有图书、报纸、期刊等。广义的印刷媒介甚至还包括标语、传单、海报等印刷品。这种以油墨在纸张上特定分布的连续性符号,其诞生得益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造纸术的发明突破了数千年人类简单利用自然物质材料记载符号与文字的方法,为印刷媒介的产生提供了载体基础。印刷术的出现促使印刷媒介诞生,使文化和文本能够大批量地制造与传播。之后,廉价纸张、蒸汽动力和机器排版又促使出版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
近十余年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使印刷媒介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纸张自诞生之日起便有不可取代的位置,以往数次技术进步都没能动摇纸张的地位。而这次技术变革促成了数字出版的诞生,使沿用了数千年的纸张面临数字媒介的挑战。
显然,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对印刷媒介都是一种挑战。电话、广播、电视在历史各阶段的相继出现曾使印刷媒介一度萧条,马歇尔· 麦克卢汉等评论家甚至认为数字传媒的出现,必然导致印刷媒介的死亡。但印刷媒介并没有消失,甚至与以往相比仍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对此,菲德勒作出这样的解读,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并发展起来,它就会长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每一种现存形式的发展。当网络、手机这些新兴的传播平台出现之后,印刷媒介的内容又逐渐转移到了新兴的平台之上,卷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文本和传播内容复制不再局限于印刷的途径,手机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纷纷涌现。但这股数字化的浪潮还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印刷媒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数字报、手机图书等形式仍然沿用和依托以文字为主的内容;另一方面,阅读主体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二) 印刷媒介数字化概览及传播特点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印刷媒介的数字化浪潮越来越强劲。早在1987 年,美国枟圣何塞信使报枠首次将该报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 的电子报纸。其后,美国60% 的期刊纷纷推出在线期刊,欧美的一些报刊在数字化风潮下已决定停出印刷版 。在图书出版领域,传统出版社也正积极拓展数字出版业务。复旦大学出版社目前已经开始着手调研读者需求,设计一些适合于网络、手机阅读的新产品。方正阿帕比公司将数字出版平台推广至全国各大出版社,不仅将出版社所拥有的纸书数字化,还将这些内容广泛应用于数字出版平台,实现数字内容与纸书的复合式出版,或曰“全媒体出版” 。韩国、日本正日益关注“泛在图书” ,在泛在环境下印刷媒介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
较之传统纸媒介,数字化媒介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又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这也是印刷媒介数字化之所以有着强劲势头的原因所在。以手机报为例,其与传统报纸在传播过程中便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手机报的传播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既保留了印刷媒介的文字,又加入了数字媒介的视觉优势;其次,从传授关系上来讲,传统报纸对读者的反馈搜集及时性差、读者定位相对模糊,手机报不仅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更可实现跟踪、调查、互动等各方面的功能;最后,从传播效果上来看,受者根据自身喜好订制不同版面的新闻,使手机报传播更加分众化、小众化。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快餐式消费,相较于传统报纸,手机报更能体现出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的便捷性,还能进一步解决在外出差时关注本地新闻的问题。如杭州日报集团的手机报订阅用户可在杭州地区以外看到杭州的报纸,且无须支付漫游费用。现今时代复合式传播悄然兴起,信息资源在新技术下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印刷媒介数字化正是多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现象之一。
解析ARM9和Linux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应用引 言现有智能机器人用直流电机作为驱动轮时一般都是用单片机或者高速的DSP等进行控制,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 大脑 。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
印刷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 印刷技术形成和发展的里程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播媒介,印刷有两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即,适当载体和可视化方法.顾名思义,载体就是承载拟呈现信息/内容的支撑体,可视化
基于利用BCD白光LED驱动器解决方案随着像手机,PDA、DSC、GPS等数码及便携式产品的迅猛发展,以及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彩色的LCD显示屏越来越成为数码及便携式产品的重要部件。彩屏的手机,PDA等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