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印刷学科定位不准。忽视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
近年来,由于印刷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众多的印 刷学科建设观点层出不穷,纷繁芜杂,加之中国印刷 高等教育的创立时间极其短暂,缺乏学科建设经验 的有益积累,因此对于印刷的学科定位不准,含糊不 清,导致学科建设目标的缺失。由于印刷学科目标 的缺失,直接导致对学科建设长远规划的忽视。
3.2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印刷大国,但不是印刷强 国,造成此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高层次印刷专 业人才的缺乏所产生的人力资源“高层空洞”,直接影响了印刷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现今中国 的印刷工程专业只有本科专业,且从属于轻工技术 与工程(一级学科),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直接影响 了高层次印刷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印刷学科实现飞 跃式发展的致命软肋。
3.3对印刷科研重视不够,人才梯队建设堪忧,缺 乏自主创新能力
现今许多印刷高校急于扩建大楼,扩充系科规 模,而对于印刷的科研重视非常不够,往往只看到印 刷专业的应用性,而忽视其理论的创新性,在印刷人 才梯队建设方面更令人堪忧。而高水准的人才梯队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 术队伍,才能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构建学科建设高 地,实现知识的自主创新与学科的飞跃式发展。
3.4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印刷高校现今大多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 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内容也已陈旧,难以 承担培育高水准印刷人才的重任[5]。此外,教学手 段急需改进,否则无法适应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素 质印刷人才的需要。
3.5印刷的学科延伸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 们个性化生活的不断追求,使得现今的印刷内涵已 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步向设计与规划、媒介管理方 向进行拓展;但是相应的印刷学科发展规划和实施 方案却涉及较少,仍停留在传统复制科技的研究领 域内,这极不利于印刷学科的长远发展。
4加强印刷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明确印刷学科建设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针对 我国印刷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现状及现存的主要问 题,一定要站在高水平、集群式学科发展的高度,统 筹印刷学科建设的长期规划,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 “领先意识”和“特色意识”,着力培养高水准的学术 梯队。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印刷学科建设的集群 式、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印刷学科建设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4.1 紧瞄科技发展新动向。立足中国产业发展格 局,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要突出印刷学科的视觉信息传播特色,积极构 筑学科建设高地。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科背景 下,学科界限有逐渐模糊之势,印刷学科只有保持特 色,凝聚内功,真正作到人元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科吸引力,夯实学科建设的基 地,从而保证印刷学科的持久发展。
4.2狠挖学科潜力,注重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 增长点
只有不断丰富印刷学科内涵,拓展学科边界,才 能实现印刷学科的集群式、跳跃式发展。如印刷学 科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通,可形成目标面向印刷 业的图像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播的印刷图像传播 研究方向;印刷学科与机械、电工技术相结合,可形 成印刷设备智能控制的学科研究方向;印刷学科与 美工设计、广告创意相结合,可产生印刷媒体设计研 究方向。而且直面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热潮,传 播媒体日益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要特别注重发展新 媒体传播学科,如跨媒体出版,多媒体出版与游戏动 漫出版等。
4.3注重校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走开放式的学 科发展道路
要经常开展印刷学术研讨活动,聘请国内外专 家讲学访谈,激发学科建设的灵感,始终擎住学科建 设的制高点。要积极深化国际教学及科研合作,适 当招收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留学生,共建共享教学科 研平台,积极开展中外印刷专家合作项目研究,为锻 练高水准的印刷科研队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 高素质印刷人才提供平台支撑。
4.4狠抓科技创新,注重教学、科研、产业化三结合
以科促教、以产带研、以研促学,真正形成良性 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学科发展提升奠定基 础。要与国内大型骨干印刷传媒公司合作,共建共 享科研平台,尽快把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从 而实现合作共赢。要特别注重自身院校所处的地理 及产业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产业化一 条龙发展规划,真正让学术队伍在锤炼中升级,让学 生在生产实践中锻练成长,让印刷公司在合作中实 现产业优化升级,谋取更多利益,从而形成良性互 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将浪涌电流限制和PFC结合应用于白色家电马达当欧洲强制要求80W及以上的电气负载以高功率因数的方式消耗电路中的电流时,这意味着人类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当然,许多消费类电子产品也由此受到了影响,其中包括白色家电。由于配置了逆变器
能改进动圈表头对小电流测量的MOSFET 以前曾经有一个设计实例介绍了用动圈模拟表头测量小于 1A电流的十分有趣和有用的方法(参考文献 1)。这种设计在表头运转的灵敏度和测量范围选择方面有相当好的灵活性,并且简化了分流电阻器的选择工作。虽然
基于多处理器技术的涡街流量计0 引言 涡街流量计因其介质适应性强、无可动部件、结构简单等优点,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涡街流量计采用模拟信号处理方法,抗干扰能力差,且一般采用4~20mA的模拟量输出,因此不能满足当今现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