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材料、新介质工艺在全介质数码印刷领域的作用日显重要.在印刷 设计实践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创意能力并培养其精通印刷材质与印刷工艺的能力,成为专业实践教学 创新的重点.
全介质材料是无涂层材料的特指,是当前个性化印刷业亟需的应用领域.2006年3月,世界上首 台无涂层介质喷印专业级设备在海峡西岸福建四方通诞生.这是在数码印刷领域中,对喷墨技术的一 次革命性突破,在当年广交会——广东国际广告展上一亮相,便令人刮目相看.该技术为各种材质展 示凸显高精度图像化优势的印刷行业开拓了~个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取代了传统胶印机乃至数码涂 层印刷不能完成的全介质媒材的打样业务,把设计创意的最佳成品形态发挥到了极致.
2007年,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力支持下,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在教学实践基地——福建四 方通公司参与的研发过程中,率先引进全介质数码印刷设备应用于印刷实验室教学,与企业合作共建 行业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年的成功案例证实:全介质数码技术与印刷行业实践教学法在专 业教学中的应用,让学习过程充满创意的热情,让创意的量化标准得以充分实现,同时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创新型自主创业的机会.
近年,全介质数码无版喷印系统的研发、生产已初具规模,并根据不同专业领域使用的特点,开 发出“彩客”10余个系列无涂层数码直印设备(其中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和2010年,该技 术的应用产品连续两年获得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包装印刷质量评比银质奖,为海峡两岸企业提供了创 新型的行业技术解决方案.10余年来,福建四方通机构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行 业设计应用人才做出了不懈努力与贡献.
1 全介质数码技术在印刷设计实践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全介质数码技术是当今世界性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专业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不 可或缺的地位,同时在相关应用领域起着其他技术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印刷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全介质数码技术是集合了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文化创意、色彩管 理、化材工业等综合知识、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实践过程极富行 业特性,有利行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的实施.在目前高校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几 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均与之相关,因为专业课程的成品设计所要求的量化标准都是以各种新型材料、 绿色包装的形式为载体,离不开全介质数码印刷的技术工艺.
2全介质数码技术全面推进印刷设计实践教学创新
2.1突破传统教学局限,确立实践教学量化标准
从本科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以及课时分配的常规来看,以往受限于传统印刷设计实践过程高成 本,时间周期长,且作业成本费用高(至少数百元以上),该实践过程在设计稿完成之后,还必需经过 出菲林一制版一晒版一打样(至少一周以后方能见成品),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 检验更正,难以在常规教学的有限课时期间完成行业生产要求的一系列印前、印中作业,更不用说与 印后成品工艺的制作实践相关的技术学习.
较传统印刷教学而言,全介质数码印刷技术是以短版快印为特色的成品打样方式,高精度、立等 可取的输出功能尤其适用于印刷设计实践教学,有助于专业院校在校生在有限的课程时数中系统学习 国际印刷领域的各种类软、硬件知识以及制作工艺技术,严格遵循国际印刷标准,深入了解并能胜任 印刷成品工艺流程的相关技术(可量化的行业标准),为毕业生提供可行性的行业工作的实践机会.
全介质印刷技术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具有经济、便捷、不受材质所限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大大缩 短了印刷设计过程从创意到成品的周期,作为课程作业的设计成品的电子文件在印前检查无误之后,便 可以软打样(无需硬版)的方式输出与创意相符的各种材质的样张,且样张输出不需要菲林、制版、晒 版的传统技术环节,更不受胶版工艺制约,在设计形式中有利发挥创意想象的实现.
在印刷设计实践教学创新过程中,作者始终把全介质数码技术的优势建立在行业技术标准量化数 据应用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检验实践教学成败的准绳,形成系列的行业实践教学检验方法,便于及 时检验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水平.
双开关正激转换器及其应用设计单开关(或称单晶体管)正激转换器是一种最基本类型的基于变压器的隔离降压转换器,广泛用于需要大降压比的应用。这种转换器的优点包括只需单颗接地参考晶体管,及非脉冲输出电流减小输出电容的均方根纹波电流含量等
基于常见DCDC芯片的LED恒流驱动电路设计其实每款DC/DC的IC(无论升压或降压)都能接成恒流的LED的驱动,现在分别以KZW3688和CE9908为例介绍一下接法及特点。1、KZW3688降压IC,其接法如下:原理非常简单,大家一看便知这
MOSFET的UIS及雪崩能量解析在功率MOSFET的数据表中,通常包括单脉冲雪崩能量EAS,雪崩电流IAR,重复脉冲雪崩能量EAR等参数,而许多电子工程师在设计电源系统的过程中,很少考虑到这些参数与电源系统的应用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