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印刷原理及工艺”课程分立为“印刷原理” 和“印刷工艺”两门课程足印刷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的重大改革。特别是2007年、2008年印刷工程专 业分别获得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和北京市特色建设 专业后,对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已不仅仅是课 程分立的问题,还需要对两门分立课程的课程性 质、研究内容、课程结构和讲授方法进行深入的研 究和探讨。针对“印刷原理”和“印刷工艺”课程 进行的研究,有助于印刷工程专业学科地位的建 立、专业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1 “印刷原理及工艺”课程的发展历史
1978年,国家批准建立北京印刷学院之后,仅 设立了印刷技术和印刷机械两个专业,其中,印刷 技术专业归属于轻工学科。1999年,国家调整学 科专业目录时,印刷技术专业更名为印刷工程专 业。早期的印刷技术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是 印刷工艺,采用的教材是翻译的日本教材,直到 1999年,我院冯瑞乾教授主编出版了《印刷原理及 工艺》教材,将印刷工艺中的许多技术问题科学归 纳、分析和总结,才初步建立起了印刷技术的机理 分析和理论基础,由此标志着跨学科发展而形成的 印刷高等教育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印刷高 等教育从专科教育提升到本科教育,印刷技术研究 从工艺问题的解决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正因为这门课程在印刷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 性,各高校的印刷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无一例外 地都将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在多年的深入 研究与实践中,该课程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
2 课程分立的理论基础
伴随着印刷行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印刷高 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几年之内,国内有十 几所高校相继设立了印刷工程专业,也引进了一批 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面对印刷技术的进步 和对印刷原理与工艺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印刷原 理及工艺”课程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
实际上,印刷技术是以物理学、化学、材料学、 机械学和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技术,处于基 础学科交汇的交叉学科领域,印刷的学理就是对印 刷技术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基本慨念、机理、规律和 应用进行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从而逐步形成代表 “印刷有学”的印刷原理性核心课程。“印刷原理 及工艺”课程将印刷原理与印刷工艺作为一门课 程,从印刷应用的角度看,起到了工艺应用引导技 术理论研究的作用;从印刷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起 到了技术理论指导工艺应用的作用。但从高等教 育理论的角度看,是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混 为一谈,混淆了高等教育应遵从的“学科基础一专 业摹础一专业”的教学递进,不利于印刷工程专业 自身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
将“印刷原理及工艺”课程分立为“印刷原理” 课程和“印刷-丁艺”课程,绝非简单的将课程一分 为二,而是基于课程定位的深层次思考而进行的课 程改革。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 能够构建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 “印刷原理”课程是研究印刷技术理论,提炼印刷 技术精髓,寻找印刷技术规律,能够将印刷技术七 升到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程。“印刷原理”课程 的使命应是应用科学原理解释印刷现象、探索印刷 机理、理清印刷规律,这无疑使这门课程成为专业 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印刷T艺是研究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过 程、印刷环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对印刷结果的影 响。“印刷工艺”课程的使命是对印刷生产环节进 行具体操作和指导,保障印刷质量与生产效益。 “印刷工艺”课程与印刷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是在 “印刷原理”课程基础指导下的应用性课程,是随 着印刷生产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专业性课程。
3 课程的定位与建设
3.1“印刷原理”课程
“印刷原理”课程定位为印刷工程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程,是以工科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印刷 工艺应用为要求,超越具体印刷方法、印刷材料和 印刷设备局限的印刷基础理论课程。“印刷原理” 课程应定义印刷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分析印刷过程 中的基本机理,解析印刷的基本规律,了解印刷技 术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对印刷过程的蕈要环 节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掌握印刷的基本原理和基 础知识,了解印刷新技术、新材料在印刷中的应用, 掌握印刷技术研究的基本能力。课程的核心理论 应包括模拟印刷中的润湿理论、印刷压力理论、油 墨传输与转移理论、平版印刷特有的水墨平衡理论 等,以及以静电照棚和喷墨印刷为代表的现代数字 印刷理沦。课程体系应从印刷中涉及的纸张、油墨 和其他介质关系人手,分析印刷实现过程中各种元 素相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关系中存在的技术理 论,指导复杂多因素关系模型的建立,从而对印刷 概念、原理和体系方面做出全面总结,为后续印刷 工艺等技术应用性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款四象限 DC/DC 开关稳压器的实现 引言在很多电子系统中,有必要为特定类型负载提供双极性(正和负)电压或电流。需要双极性电压/电流的负载包括FPGA体偏置应用、热电冷却器、DC电动机以及其他很多类型的应用。有很多传统方法可为负载提供双
无线SoC的信号完整性分析廉价消费类无线设备日益增多的功能要求更高的集成度。大型数字IP,如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加密引擎,需要与“电源控制、数据转换”等模拟模块和“LNA、VCO、混频器”等射频(RF)模块整合
配合移动设备不同充电应用的全面保护方案 采用电池供电的移动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手持全球卫星定位(GPS)系统等,在日常的充电/供电应用中,它们的电池都面临着正向/负向过压、过流等众多风险,故需要安全且小巧的电池充电管理,以尽可能的使电池